2020年的时候,莫迪政府带着230亿美元的大手笔,信心满满地推出了一个叫“生产挂钩激励计划”的东西。他们的目标很明确,就是想通过这个计划,让“印度制造”火起来,把“中国制造”的风头给盖过去,把印度变成一个真正的“梦工厂”。莫迪还打算,在今年让印度的工业能占到GDP的四分之一。
时间过得飞快,一眨眼2025年就溜走了,咱们来看看莫迪到底搞出了啥名堂。先说制造业吧,它在GDP里的占比居然不升反降,从15.4%一路滑到了14.3%,这下滑速度简直比恒河的水位下降还快。那些被大堆钞票吸引过来的750家企业,大部分都脚底抹油开溜了。为啥?还不是因为莫迪政府之前拍胸脯保证的补贴,结果只给了那么一丁点儿,8%都不到。这些企业呢,也很“给力”,产值完成率愣是只有37%,真是让人哭笑不得。
说到钱这事儿,我就说说吧,美国那边有个议员叫史密斯,印度那边呢,有个叫塔塔婆罗门的。印度政府给的补贴,94%都跑到手机和制药行业口袋里去了,为啥呢?因为这些行业在印度是老牌的经济大佬,跟政府高层关系也铁得很。反观那些钢铁、纺织的老牌制造业,就只能干瞪眼了,一分钱补贴都捞不着。
拿富士康来说吧,他们在印度折腾了整整三年,结果才招到2万工人。而且啊,他们生产出来的东西,合格的一半都不到,真是让人纳闷,他们到底是在做产品,还是在搞啥让人看不懂的艺术创作呢。再来说说政府补贴,那速度简直了,慢得让人不敢相信。说好的要给230亿美元,结果到现在才给了17亿。有的企业好不容易完成了生产指标,结果等补贴等到花儿都谢了,信心都磨没了。还有匿名官员吐槽说,各种规矩太多,绊脚石一堆,妨碍发展。但其实啊,印度的官僚系统就像个高级的但只会空转的机器,光看不干活。
印度想学中国那套补贴办法来提振制造业,但没注意到自己基础建设差得远呢。中国制造业占了全球的27%,稳稳当当地撑着全球供应链,可印度的工厂呢,60%的零件还得从中国进口,这哪是替代“中国制造”啊,简直就是帮中国零件商白干活儿,给他们免费推销呢。苹果往印度投了70亿美金造iPhone,听起来挺风光,但组装速度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,典型的“贵还不顶用”。
更搞笑的是,印度一边喊着要“摆脱中国影响”,一边跟中国的贸易逆差却涨到了上千亿美元,实际行动跟嘴上说的完全两码事。那些被“印度要顶替中国”的谣言骗来的外国公司,到了印度才发现这儿经常停电、种族矛盾大,还老闹罢工。结果,这些公司都哭着跑到越南和墨西哥去了。印度的这一系列举动,简直就是21世纪最烧钱、最让人打退堂鼓的“宣传”了。
莫迪政府到现在都还被那个“95万就业岗位”的夸大数字给蒙住了眼,根本没看到真相:1.4亿新加入劳动力大军的人里,有75%其实都在打零工,这问题可严重了,但他们却装作没看见。
中国工程师正忙着钻研量子计算机,往前沿科技使劲儿的时候,印度那边,工人们还在为只有74%的人识字这事儿头疼,想着怎么把这“人口红利”给用上。这场制造业的比拼,看起来就像是现代工业跟古老农耕时代的错乱混搭。印度有些官员老说“印度药品生产全球无敌”,可他们就是不说,印度做仿制药的原材料,80%都是从中国买来的。这种自己骗自己的把戏,估计连阿Q听了都得摇头。
我讲句实话,上面这些对比说不定会让印度那边的官员心里不太舒服,所以嘛,要是真要看,不妨配着恒河水一起瞅瞅。
这场花了230亿大美元的“印度制造”大派对,最后却把印度发展上的大问题给抖搂出来了:它老想着靠民主选举的热闹劲儿,把土地改革没进展的事儿给盖住,又拿IT服务业看上去挺火的样子,来遮掩制造业其实空荡荡的真面目。
但实际上,印度的大公司们还在为怎么提高识字率和建好无尘工厂伤脑筋。这两方面的差距,简直比印度高铁跟中国高铁的速度差还要大得多。路透社说得挺到位:“印度要想撼动中国制造的地位,短时间可不行。”
说白了,印度老想着要替代中国,其实不如先瞅瞅自己国内那牛车跟特斯拉一块儿跑的奇怪场面。说真的,要是他们工厂的合格品概率还赶不上扔硬币,那喊着要做“世界工厂”,也就只能让国际上的人茶余饭后乐呵乐呵了。